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植物所研究员王文达介绍,大麦光系统INDH复合体由2个光系统I亚复合体、1个NDH亚复合体及一个未知蛋白USP组成,共包含55个蛋白亚基、298个叶绿素分子、67个类胡萝卜素分子和25个脂分子,总分子量约1.6MDa。
但就单篇论著而言,高被引时常无法与高影响力或高质量直接画等号,片面追求高被引可能催生各种不合理引用现象。无论是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还是各种数据库口径下的高被引论文,都因为与代表性成果的关联受到追捧。
中国科学院发布关于论著引用的《通知》恰逢其时,具有前瞻性与示范意义。引文的重要目的在于论证研究内容的可靠性。当前学术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导致了引文规范问题的复杂化。应当承认,在当前的定量指标中,引文依然是可以关注的方面。诱引是诱导引用论著的行为。
极少数作者为显示研究材料的掌握丰富度或达到一定的约定俗成参考文献数量,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刻意增加引文,同样会导致论文产生知识链接冗余。只有当学术空间充满阳光、驱散黑暗,技术方法才有用武之地。他把国内这个领域的主要队伍都拢了起来十几家参与单位,五十多位骨干研究人员。
2021年9月18日在深圳举办的中国光学学会第八届常务理事会第十次会议上,常务理事会审议了中国光学学会光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条例修改草案,通过了奖项名称由中国光学学会光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更改为中国光学学会郭光灿光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决议。2013年,郭国平研究组在固态量子芯片上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在一个电子上实现10皮秒级量子逻辑门运算,将原世界纪录提高近百倍。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钱学森同时说: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时代不同了,老一套方法是行不通的。
这位著名科学家去哪找?郭光灿想起了钱学森。1981年,郭光灿被公派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担任访问学者。
1984年,他召集了全国对量子光学感兴趣的学者专家,在滁州琅琊山醉翁亭召开了国内第一次量子光学会议。量子世界太神秘了,很陌生,又充满了诱惑。79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光灿说:那封信是我们出发的时候一份重要的嘱托。这支队伍成为日后中国量子信息科研力量的一支重要班底。
在给钱学森的信里,他邀请钱学森来主持量子通讯和量子计算香山科学会议。钱学森回信鼓励 1998年,郭光灿开始组织量子通讯和量子计算香山科学会议。量子计算机的发展要经历量子原型机、量子霸权和量子通用机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正在走向量子霸权阶段。按照惯例,每次香山会议都要找一位著名科学家主持。
该信件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写给郭光灿院士的一封回信,信中就量子信息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中国应统一组织全国力量攻克量子信息系统的技术问题。回国后,郭光灿积极推动国内量子光学的研究。
二十多年来,这封信一直激励着他投身于量子信息科技事业,在量子计算、量子保密通信等领域做出卓越成就,并培养出一大批源自本土的量子人才团队。作者:常河 张梦怡 孙超 来源: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1/12/6 17:44:14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23年前的钱学森回信,激励量子计算机问世 12月4日上午,中科院院士郭光灿将钱学森手书的一封回信正式捐赠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博院。
香山科学会议是中国科学界的传统项目,由科技部(原国家科委)发起,会议以基础研究的科学前沿问题与我国重大工程技术领域中的科学问题为会议主题。尽管很多人反对,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条路。当时没什么经费,很多人也不看好我们,但是我们就是相信这个领域一定会开花结果,哪怕碰了很多钉子,我们也要走下去。那个时候,国内对此一片空白,到了国外才发现,他们已经研究了20年了。年轻的郭光灿的心中埋下了为国奉献的种子。郭光灿暗下决心,一定要推动中国量子光学的发展。
2001年,郭光灿申请到了中国量子信息领域的第一个973项目,来自国内十多个重要研究所和著名大学的五十余位科学家协作参加该项目的研究,这个项目是我国量子信息领域的第一个973项目,郭光灿担任首席科学家。中国光学学会郭光灿光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的设立,用以表彰青年科研人才,促进光学学科发展,推动我国光学事业发展。
2017年,带着起源于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技术,郭光灿的徒弟们又在合肥成立了国内量子计算龙头企业本源量子,开始进行量子计算的产业化,致力于让量子计算机走出实验室,真正为人类社会服务。郭光灿是中国量子信息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量子计算机走出实验室,真正为人类社会服务。
同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首次提出量子计算机概念。2001年,该实验室被中科院正式批准为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全称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国量子信息领域第一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2003年,郭光灿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并荣获何梁何利奖。尤其让郭光灿院士欣慰的是,我看到年轻人在量子信息领域成长、成才,蓬勃发展,相信他们能开创量子信息更加美好的未来。郭光灿表示:即便是霸权出来了,我们也不能说量子计算机做好了,因为距离通用机还相当远。同时,也是对郭光灿院士卓越贡献的回馈。
让更多的人了解量子信息 1960年,福建惠安人郭光灿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为该校第三届学生。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时隔二十多年,郭光灿向记者回忆信的细节时依然印象深刻。郭光灿光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每年评选一次,每一届评选不超过5篇获奖论文,每篇奖金10000元。
为激发博士研究生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光学学科博士生教育质量,激励光学学科前沿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促进我国光学事业发展,2016年起中国光学学会开始开展光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工作。不少科研人员因为看了这本书,听了郭光灿的课,而开始进入到量子光学领域。
20世纪90年代,当量子信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国际学术界悄然萌芽时,郭光灿敏锐地意识到,量子信息领域将是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一定会对国家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视实际情况,也可评选不超过10篇的提名优秀论文,每篇奖金5000元。时至今日,钱学森信中提及的、几代科学家心心念念的国家大事的脉络已经愈发清晰。开门见山,钱学森在信里说:我很同意您说的应统一组织全国力量攻克量子信息系统的技术问题。
手续都办完了,有一个事情却犯了愁。从此以后,郭光灿就带领着团队,在量子信息领域深耕细作,开拓创新,在量子计算、量子保密通信等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国际一流水平的原始创新科研成果,同时也培养了一支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
这些成绩的取得,里面饱含着钱学森先生的鼓励。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郭光灿在中国科大成立了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开放实验室。
日前,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向记者展示了23年前钱学森给他写的一封回信。一次偶然的机会,郭光灿接触到量子光学,他对此极为感兴趣。